5月20日起,民營經濟促進法將正式施行,“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第一次被寫入法律。此前,我國發布了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縮減清單事項,為民營企業等各類經營主體投資興業帶來了廣闊空間。
業內人士指出,各項支持政策的出臺,特別是民營經濟促進法的落地,聚焦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面臨的短板,回應企業關切,提振發展信心,將營造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和社會氛圍,激發民營經濟發展動能。
民營經濟促進法共9章78條,分別為總則、公平競爭、投資融資促進、科技創新、規范經營、服務保障、權益保護、法律責任和附則。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負責人介紹,民營經濟促進法第一次將“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寫入法律,第一次明確了民營經濟的法律地位,第一次明確規定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政策。
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底,全國登記在冊民營企業超過5700萬戶,占企業總量的92.3%;全國登記在冊個體工商戶超過1.25億戶。當前,民營經濟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服務供給等方面還存在不少阻礙,民營企業自身的創新發展能力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民營經濟促進法,聚焦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措施,有利于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
具體來看,民營經濟促進法著力健全、完善民營經濟組織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機制,把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做法確定為法律制度。規定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包括民營經濟組織在內的各類經濟組織可以依法平等進入。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我國發布了新版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新版清單事項數量由117項縮減至106項,直接刪除了一批全國性措施,如公章刻制業由許可制改為備案制。自2018年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以來,清單歷經4次修訂,從151項壓縮到了106項,交通、能源、養老等多個領域一大批準入限制得到放寬,準入效能不斷提升。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促進能源領域民營經濟發展十條舉措,其中,圍繞推動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提出健全市場準入制度,推進油氣管網運銷分離,引導民營企業更便捷進入油氣市場競爭性環節等。
“市場準入是民營企業參與經濟活動、實現公平競爭的重要前提。”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民營經濟研究室副主任李紅娟表示,近年來,我國以負面清單為基礎的市場準入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并與審批、投資、監管等一系列制度改革同步聯動,在放寬民營企業準入方面,系統清理各類顯性和隱性壁壘、持續提升政務服務效能、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在能源、鐵路、通信等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領域進一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市場“門檻”不斷降低,市場規則更為透明,市場環境更加公平,對激發民企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表示,民營經濟促進法著力健全、完善民營經濟組織市場準入領域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機制,包括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保障各類生產要素和公共服務資源依法平等使用,預防和制止市場經濟活動中的壟斷、不正當競爭行為等。“負面清單越改越短,市場競爭環境一定會越來越好。民營經濟促進法的頒布,讓民營企業家倍受鼓舞。民營經濟促進法以公平競爭審查機制為基礎,負面清單制度為抓手,讓民營企業更加自由參與競爭,持續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不斷增強發展動力和信心。”
同時,政策也在有針對性地完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制度措施。其中,在優化投融資環境方面,民營經濟促進法提出,要完善制度措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優化民營經濟投資融資環境;明確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對引導民營經濟投資重點領域、完善融資風險市場化分擔機制、提供更高水平投資服務等作出規定;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民營經濟促進法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在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積極發揮作用。
“民營經濟促進法對于科技創新等方面的支持,讓高研發投入的科技企業信心倍增,可以更加心無旁騖地投入科技創新、產業鏈升級和國際競爭。”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表示,民營經濟促進法直擊行業痛點,通過“促進投資融資”“大力支持科技創新”雙輪驅動,為技術型民營企業破解發展瓶頸提供了制度性方案。資金支持、重大工程、科技攻關項目等積極舉措一旦真正落地,民營企業資金流壓力會大大緩解,加速技術從研發到應用的轉化。(記者 汪子旭)